2008年10月26日 星期日

「細膩溫柔」的畫風---Keiko Kasza





▲翻閱Keiko的作品與講台上互動的Keiko Kasza

今天真的很榮幸能在文創系列講座上親眼見到日裔美籍(兒童)繪本作家Keiko Kasza(慶子.凱薩茲),
她從小生活成長在平凡、傳統、嚴謹的日本大家族中,小時候的美術成績並不出色,自認唯一不平凡的事就是隻身前往美國加州,完成繪圖設計的學業。

目前出過的圖文繪本大概有十幾本,有的作品也曾再版翻譯過他國語言,以動物題材描繪為主。看Keiko
的作品,沒有多餘冗長的文字描述,字字斟酌,讓每個用字既有趣又能呈現故事的精髓,繪圖也是力求簡潔(空間上的留白想像),一看到主角的肢體語言就能心領神會;乾淨俐落、溫馨有趣的故事鋪陳,令人意想不到的圓滿結局是她作品的特色。以下幾米愷就來介紹講座中精彩部分:






▲1992年「小克找媽媽」內頁與Keiko的修正鉛筆線稿





▲Keiko手寫的文字腳本與「小克找媽媽」的其中一格草稿對頁分鏡


主題一【繪本的製作歷程】


Keiko以1992年「小克找媽媽」為例(這本作品Keiko以回到孩童角色扮演的心智年齡方式去思考,假裝自己是尋找媽媽的小鳥),一段一段播放著英文卡帶邊為大家講解;從她口中日語的陳述,加上翻譯老師的形容口氣與畫面,我想小孩一定會為她編的故事著迷;接著她從執行文字腳本開始,一步一步切入大概製作一本繪本需要歷經種種的動作程序與經驗分享。她說一本繪本是從先有文字故事;然後大致都是32頁,扣除封面、封底要進行30頁的圖文編排,然後30在除以二大概就是15頁主圖及補圖部分。



▲Keiko比照出版1:1的鉛筆描繪與1995年法語版的
 「Grandpa Toad's Secrets」  (蟾蜍爺爺的秘密)

從草圖開始,她說她自己只用2秒的時間,用分鏡的方式、粗略的筆法整個按故事架構分配頁面。進入到試作圖稿部分(就是要跟出版圖稿的大小一致、考慮進文字放置地方),Keiko習慣以鉛筆描繪的方式去做畫面肌理,過程中還要與藝術總監、出版社討論有無修改(像初版社就很要求在畫中動物的表情之類的),才進到上色,這之間還未包含出版程序,至少要進行一年的時間,剩下一年才是出版商討,所以一本上市露面的繪本據Keiko透露都要兩年左右。




▲2004年「我幸運的一天」
左圖為Keiko先前的發想與右圖之後藝術總監給予見意的出版內頁圖像



主題二【圖文作家與藝術總監和出版社的三角關系】

Keiko一路繼續舉了1998年「不要再笑了,裘裘」、2004年「我幸運的一天」、
2005年「The Dog Who Cried Wolf」等等她的代表作品;然後當她一講到一年過了,終於要邁入出版的階段;原以為可以有開啤酒慶功的一天,突如其來的去接到藝術總監電話讓她非常的震驚;
就是在2005年「The Dog Who Cried Wolf」中那隻小狗的兩隻腳站立於地面,又靠在小女主人旁,被批像極
了中年老沉的男子(她在畫動物的風格其實都是把他當成人的立場在畫,所以大都是兩腳像人會站立;這一本非常的特立),被要求整本重畫、回過頭來一次,讓她吃足了苦頭。

另外在2004年「我幸運的一天」;她在講的時候,我真的是聽的津津有味的,也被批大野狼在幫小豬按摩
的那幕像極了情色劇情會出現的場次(讓Keiko很不滿又覺得好笑),最後只好照著藝術總監的想法觀點,
在狼和小豬之間加張木椅隔開,化解情色遐想的氛圍之內。還有總監又發現小豬怎麼越變越老的問題;本來Keiko在小豬身上加毛,是想表現小豬弱小得勢、從大野狼家中得到不少好處,心情上那種起伏很大的表現,沒想到成了總監眼中可愛變成步入中年的點。

Keiko也一直強調;圖文作家總是沉靜在一個人的空間裡,埋首創作;藝術總監是一個看到整體、完整性的人,而出版社(行銷人員)則有如何讓繪本賣得暢銷的職責。她說有百分之90的正確意見,都來自於藝術總監和出版社;如果沒有經過藝術總監和出版社雙層面向的相互議論、給予意見,她的繪本也不會是現在那種好的預期結果。之後的她,在創作過程中也會把媽媽教育小孩那種心裡因素考量進去。






▲1995年「Grandpa Toad's Secrets」Keiko的靈感來自於大兒子拋東西的動作


主題三【創作的原點】

Keiko舉了其中她最喜愛的一個插畫家;莫里斯.桑達克(是第一位榮獲國際安徒生大獎的美國插畫家,猶太人的後裔,出生於紐約,曾五度獲得美國圖畫書的最高榮譽---凱迪克大獎。)他曾說過他創作的原點是來自於「小孩的想像力」;而Keiko則說她創作的原點是來自於家人;當她在畫不出角色的動作,除了去收集一大堆關於角色(動物)的照片或從model專書尋找外,從她的先生、小孩身上,全派上了用場;指定她所想像中角色的動作,還半開玩笑的說:現在我先生在外、大兒子22歲、小兒子19歲,家裡都沒了model,跟大家說要來日本找我畫可以,不過要自付機票費用。



▲1998年「不要再笑了,裘裘」Keiko叫大兒子在自家沙發上擺動作之內頁角色動作轉換


▲Keiko小時候(左二)與聲勢浩大的玩伴(左一)

Keiko還說到,為什麼她的繪本作品在大家的印象中沒濃厚的日本味道呢?除了本身受過西方學習深造外,大多來自於自身小時候一些不很代表日本的童年記憶及趣事。像在1993年「小老鼠與大老虎」這本作品的靈感來自於她童年時遇到比她聲勢浩大的小朋友,那種小朋友欺負與被欺負之間建立的存在關係(不過她說當時她不敢反抗,也只能靠著圖像把他誇張的呈現出來)、1998年「不要再笑了,裘裘」;靈感來自於小朋友、同學間互相騷養、忍耐的經驗趣事。



▲Keiko Kasza和幾米愷於中技國際會議廳留影
◎作品圖像翻拍自Keiko Kasza現場的簡報資料;僅作為參考研究用。

沒有留言: